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人们对于天堂的渴望,往往会最终诱引他们堕入地狱的深渊。
1850年,当身在德意志、还在案头笔耕不辍的马克思博士得知了大清帝国南方省份爆发了革命运动时,他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认定这个历史上最古老的帝国,已经处于大变革的前夕,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马克思口中的这场“革命”指的就是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可惜的是这场运动最终失败于落后的满清贵族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少数地主阶级手中。
但历史的车轮总会遇到磕磕绊绊,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既极大打击了腐朽的清廷统治者,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另外,太平天国具备正义性,江南流传的歌谣“兵不畏官而畏贼,民不畏贼而畏兵”就侧面说明太平天国是代表着朴素的无产阶级,其军纪严明远甚于清军。
太平天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先进的理论革命知识作为指导,这和其领导人洪秀全脱不开关系。
洪秀全本人过早地腐化堕落,一味纵情声色,痴迷于选妃,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选妃的洪秀全
1853年的阳春三月,太平天国起义军数年之间,纵横南方千万里,不费吹灰之力攻占了虎踞龙盘的南京市。
此时,天国首领,自号为天王的“洪秀全”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开始关起门来,当上了太平天子,全身心投入到金碧辉煌的“小天堂”营造工程中。
仿佛功业已成,只需要“人生得意须尽欢”即可,殊不知正是由于政治目光的短浅,才导致了身死人灭的惨淡后果。
简单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证明洪秀全安心享乐,不管国事。
他41岁进入南京,到1864年6月52日自杀时,11年间从未踏出南京一步。
仅有的一次,还是乘坐64人抬的大轿子,去探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
试想一下,一个政权的首要人物,竟然在兵荒马乱之际,不曾踏入前线一次,只管朝堂争斗和个人享受,未来的失败也就是预料之内。
就连他彼时的死对头曾国藩也纳闷,不解问到身边的下属洪秀全的行踪。
洪秀全是一个一夫多妻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并且规定多妻制是太平天国高级文武官员的特权。
在他颁布的法律中曾提到:“大员妻不止,无职之人,只娶一妻。”
这条法律既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进行的掩饰,客观上也起到了笼络下属的作用。
如此,洪秀全早在金田起义后,就开始了选妃,当即就从金田当地百姓中,挑选良家女子纳妃15人。
一年后,大军行至广西永安,又挑选了容貌出众的年轻女子,纳妃36人。
当然,这些妃嫔如果都由洪秀全亲自挑选,估计他也会“乱花渐入迷人眼”,时间上和精力上也不容许。
不过由于洪秀全掌握了天国意识形态的解释权,自命为“天父”,上帝的兄弟。也就有大批的一线将领为了吹捧他,纵兵劫掠女子,上供给洪秀全。
比如在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地区,李秀成就从3000名美女挑选了180人,送到了天王府。
建都南京,每逢洪秀全的生辰,其部下蒙得恩就要为他献上美女6人,每年春暖花开之时,蒙得恩还要在天京(也就是南京)13道城口为洪秀全张贴选秀告示,明文规定所有少妇美女俱备天王选用。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洪秀全虽然喜欢女色,不过却也不是一股脑儿,全都照单全收。
洪秀全作为天国的实权人物,也要制定挑选的规定。
首先,容貌和身体是第一要素,只有五官端正、长相清秀的才能代表天国的外在形象,能够让臣民感到皇室的威严。
同样,身体健康,无疾之人才有资格为皇家诞下子嗣,延绵香火。
第二,这些从各地掳掠的良家子女必要先要通过天国女官的初检,这些一般是检查女子的才艺和知识。
由于洪秀全是落第文人出身,对女子必须要求精通琴棋书画、甚至还要懂一些基督教中《圣经》的故事。
最后,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这些女子进入后宫之路还有最后一步,就是要通过洪秀全的亲选。
这和清朝皇室选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最高统治者亲自挑选。
和爱新觉罗注重秀女背后的政治势力不同,洪秀全不是特别注重这些利益纠缠,只顾自己喜恶。
他要求良家子都必须是处女之身,不得有半点作假,往往会亲自视察。在洪秀全的认知中,只有清白之身,才可以不亵渎上帝,不违背教义。
如果过程中,洪秀全稍不满意,就会令其原籍退回。
这样一来,未能入选的女子就会遭到邻里之间的嘲笑,很难找到如意郎君,说是“社会性死亡”也毫不过分。
洪秀全选妃背后的机理
早期的洪秀全的确提倡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有着详细的各项条款,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进步,也的确提到男女一样可以均分土地,并且还从洪秀全早期的话语宣传中,找到了“男女不分边疆之私”。
但洪秀全个人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个人的行为,这是由人类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既定事实。
不能指望他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做到男女平权,他心底也压根没有这个意识。
再者,即便他真的想做到男女平等,将乌托邦变为现实,他也要考虑到手下人的感受,这些思想反映在在他个人的生活中,有具体的体现。
洪秀全早在金田起义之前,就娶妻赖氏,并生下子女三人,分别为长女洪天姣,次女(名佚)和“幼天王”洪天贵。
